保險大哉問,什麼都問、什麼都不奇怪

你有保險規劃或理賠問題嗎?歡迎在此發問並獲得解答。也歡迎各路高手分享保險觀念及理賠經驗喔!

< 回討論區列表

幼兒高燒宜留意川崎氏症 購買保險應及早

頭像
2015-12-31 16:39
健康新知
川崎氏症,又稱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,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,是造成幼兒後天性心臟病的原因之一。常見症狀包括持續高燒、結膜充血、淋巴腺炎、口腔與四肢的異狀、皮疹等,若高燒超過五天並出現上述多種症狀,應積極就醫以診斷病因。若確診為川崎氏症則應積極治療,未及時治療可能會發生心臟與血管的併發症,值得家長留意。

由於嬰幼兒的抵抗力弱,許多家長都會替孩子規劃保險。根據統計,14歲以下孩童的首要死因為事故傷害,其次為惡性腫瘤;因此,在投保選擇上,建議可考慮意外險、重大疾病或癌症險、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等險種。然而,也建議身為經濟支柱的家長應先檢視自身保障是否足夠,有多餘的預算再替孩子增加保險,家長不幸發生狀況時,才能給孩子最實質的保障。

川崎氏症的常見症狀
圖檔

川崎氏症的常見症狀包括:

關鍵症狀:持續高燒不退
持續高燒超過五天;不治療的話,更可能高燒一至二週。
常見症狀1:結膜充血
雙眼結膜充血變紅,但沒有出現分泌物,可維持一至二週。
常見症狀2:淋巴腺炎
急性非化膿性頸部單側或雙側淋巴結腫大,直徑至少1.5 公分。
常見症狀3:四肢的變化
手或腳紅、腫、變硬,有痛感。發病10至20天後,會出現手腳指尖脫屑狀況。
常見症狀4:皮疹
身體和四肢出現不同型態的紅腫皮疹,且通常範圍很廣。
常見症狀5:口腔變化
口腔黏膜異狀,如很紅的草莓舌或嘴唇乾裂脫皮。

上述症狀,除了高燒5日不退為主要症狀外,其餘5項症狀若有4項符合,則極有可能是川崎氏症。上述大部份的症狀皆會在病發的急性期出現外,但是,6個月以下或5歲以上的病童,常常不會出現川崎氏症的全貌。若持續不明原因的發燒病伴隨其中二至三項症狀,也要考慮川崎氏症的可能。

另外,常規血液檢查時,可能出現貧血,或是白血球及血小板增多現象,且發炎指數 (ESR、 CRP) 大多也會隨之升高。
川崎氏症相關問題,建議諮詢「小兒科、心臟內科」。

專家諮詢:禾欣診所 吳書毅醫師



父母真的要留意家裡小朋友的身體狀況啊~由於嬰幼兒的抵抗力弱,罹患疾病的風險較高,要替小孩保險的爸媽,請看以下嬰幼兒保險有哪些是必須要注意的。

嬰幼兒保險有什麼該注意的?又該怎麼規劃呢?
圖檔

◎ 投保限制與保障範圍

嬰幼兒可在出生後,投保一般醫療險種,針對新生兒,保險公司通常規定出生十五天後或提供身分證號就可以投保,但要注意先天性外觀可見之畸形不在保障範圍內。

若擔心出生後到投保期間的空窗期,可考慮嬰兒險。此類險種要在規定的懷孕週數內購買,且在生產後存活滿天數後才得以理賠(依各家保險條款),針對嬰幼兒先天性疾病給予保障,但要注意條款中涵蓋哪些先天性疾病。

要注意的還有,各家保險公司對嬰幼兒的投保限制條件,如週數、出生時的體重、早產兒等,可能會有延後投保的情況,例如有的規定出生體重少於1,500公克的早產兒,就需滿兩歲才得以投保(依各家保險公司規定)。

◎ 投保的時間點

一般來說,嬰幼兒的保費會比大人來得便宜,但有些險種的零歲保費會比一歲來得貴,甚至五歲前的保費亦會比六歲來得貴,許多爸媽可能會因此讓小孩晚點投保,但其實保費會這樣設計的原因,是因為那時候嬰幼兒的抵抗力弱,罹患疾病的風險較高,因此這段時間的保費會較貴。

若確定要為小孩投保,卻因為保費而延後投保,這半年的時間若不幸生病,都將列為既往症,可能會以除外、加費等方式批註承保,甚至是延期承保(例如要求觀察半年或一年等),再加上一些像是醫療險、重疾險的等待期,如此一來,承擔風險的時間又增加了,因此,若確定要替小孩投保的爸媽,建議可以盡早投保。

◎ 十五歲前身故不給付身故保險金

為了避免道德風險,於民國99年,保險法第107條修法規定未滿十五足歲的被保人,若不幸於十五歲之前身故,保險公司是不能給付身故保險金,而是加計利息退還所繳保費,或是返還投資型保險專設帳戶之帳戶價值。

◎ 投保建議

根據統計,101年的1到14歲第一名死因為事故傷害(23.1%),雖然15歲前不給付身故理賠金,但顯示孩童發生之意外比例高,且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資料顯示,嬰幼兒是燒燙傷的高比例危險群,建議能考慮意外險及燒燙傷醫療;惡性腫瘤則是第二名死因(18.1%),像嬰幼兒常見的神經母細胞性癌症、骨癌等,建議能考慮重大疾病險或是一次性給付的癌症險。另外,由於殘廢險包含意外或疾病致殘,亦可考慮此險種來補強。

此外,一般嬰幼兒的免疫系統較弱,大小病容易上身,擔心住院花費可考慮實支實付型醫療險。

嬰幼兒的醫藥費對父母來說,雖然是一筆不小的負擔,但身為家中經濟支柱的父母親,自身保障要先做足,如此,自己若不幸發生狀況,才能給予孩子最實質的保障;在自身保障足夠的情況下,若有多餘的預算,再來考慮嬰幼兒保險才是較適當的做法。

圖檔
【本文經健談授權轉載】
對這些回覆都不滿意?
免費諮詢